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

體驗撿螺--珠螺 ~陳秀瑜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參考資料:

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

澎湖代表性魚類~顏綦嬅














玳瑁石斑中文名:玳瑁石斑魚 俗名:石斑、過魚
主要棲息於近岸碎屑的珊瑚礁區,幼魚常被發現於潮池。

本省各地皆有產,以澎湖產量較多。

漁業利用 具經濟性之中小型食用石斑。3/18












土魠魚中文名:鰆 俗名:土魠

屬高經濟價值魚類。

一般漁法以圍網、定置網、流刺網、一支釣為主。

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55,000-75,000噸。

煎食、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。3/22







寒鯛(紅鰱)中文名:藍豬齒魚
俗名:四齒仔、西齒、簾仔、寒鯛
主要棲息於岩岸礁區,以底棲性生物為主食,
由於有著二對尖銳犬齒,
所以可以輕易咬碎厚厚外殼的貝類及甲殼類等。
它們白天覓食,夜晚藏身於隱密的岩蔭或岩穴之中。3/26




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

沙 灘 之 美 - 2 伍欣怡




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

沙 灘 之 美 -1 伍欣怡


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

海菜 - 鄭欣雅








紫菜炒冬粉

昔日澎湖人於冬季盛產紫菜季節,烹調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宴請賓客。隨著紫菜養殖技術與製作日趨成熟,該項小吃就沒有季節性的問題,使用素材有蝦仁、肉絲、紫菜、冬粉與香菇等一起快炒,各種鮮味把冬粉炒得極其有味。成為目前遊客必點的風味小吃。



海菜

澎湖地區冬末初春時節,為海菜盛產季節,海菜成為家家戶戶入菜的主要料理,海鮮餐廳均與現做魚丸、麵線混搭,做成可口的海鮮魚丸麵線湯,可品嚐到海菜的鮮美以外,因為加入麵線,更可以飽餐一頓,是觀光客必點的菜餚。

參考資料” http://www.penghu-nsa.gov.tw/user/Article.aspx?Lang=1&SNo=02000089

澎湖海邊常見生物~海參---吳建立




海參是一種棘皮動物,別名稱為沙糞,各海洋中均有分布,以西太平洋種類最多。中國東南沿海有60多種,可供食用的有20餘種。其中以刺多為上品。海參生活習性很特別,每逢夏季到來,海水溫度超過16℃時,海參就要鑽入海底沙中進行“夏眠”。待到秋季水溫下降後,才出來活動。海參既無利齒,又無堅殼,是許多水生動物的捕食對象,這使它養成一種“丟臟保體”的逃生方式,即當它被魚等追捕得無法脫身時,就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內臟由肛門自動噴出來,捕食者只顧吞咽這一美味,海參則藉機逃走,不久,它還會生出新的內臟。海參還常和一種小魚隱魚共生,即當隱魚遇到敵害時,就飛速鑽入海參的洩殖腔中避難。海參從不拒絕,因為隱魚的排泄物是海參的食料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hulu.com.tw/food/Stichopus_1A.htm







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

漁村體驗~牽罟---劉語喬






牽罟」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業,在澎湖又稱「牽網」或「牽繪」。四、五十年以前,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,能擁有船隻、網具的「大戶」並不多,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,可合數十戶共同投資,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,一舉解決了船、網兩難的問題,當然會受到廣大的歡迎。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,出海作業相當危險,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,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,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。無怪乎「牽罟」在三十年前的澎湖,可其是風光一時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澎湖著名的牽罟由此進入..................



牽罟的地點大多數選擇在沙岸和廣闊的海岸。



牽罟所需要的工具
牽罟的準備過程...........



開始牽罟
先佈網,將長400至500公尺的網具在海中佈成倒 U型,再以人力在岸上由兩端將漁網及其中的魚獲拉上來,U型的兩端不能等長,也不可直接對準岸上。

偶爾還可以養眼...(照片最後一張)

牽罟結果..........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討海方式

資料來源:業者提供

體驗~撿螺-陳秀瑜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撿螺:撿螺,是潮間帶環境中最頻繁的撿撈活動,一隻「螺鉤仔」及一個水桶或紙袋甚或空手即可進行。無季節性,一年四季皆可;也無時間性,白天、夜晚都可進行;而對象更是全民性,老弱婦孺皆可採集。退潮因此,島上潮間帶物種繁盛,螺類更是產量豐富的一群。島上以岩礁性的螺類較多,目前島上居民撿拾最大宗的螺類珠螺.美螺.畚箕螺.沙蛤等…。
參考來源:
http://www.hyps.phc.edu.tw/new_page_4.sap402.htm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hopeFVKTBB90rPPB4qJgTCvdB20-/article?mid=1796

漁村體驗~抱墩(蔡翔安)




何謂抱墩: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,墩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?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,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(石屋),這就叫做墩,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,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,以網圍魚,捕撈墩中的魚類,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。 3/18

造墩石材有二:一則玄武岩石塊,一則咾咕石塊。主要於獲為玳瑁石斑、鸚哥魚、笛鯛,馬拉巴石斑,以及少數老鼠斑。離岸較近者,墩較小,小墩直徑1公尺,高60公分,需要石塊約100塊,漁獲較少;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、5公尺,高可80公分,石材約百140塊,漁獲較多。 3/22
抱墩工具:耙仔、浮具、盛具、固定繩、網具、鐵叉等。抱墩過程: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;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;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,以杜魚兒遁逃;圍墩的網具(俗稱纑仔)大小不一,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,網口八尺、網深三尺;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,或伺候裸胸魨。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,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,一面搬移石塊,一面得趕魚集中。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,自外而內拆,墩愈拆愈小,網子也得跟著縮小,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,把魚倒入盛具。拆墩之後,另築新墩,須俟下一水(約半月)方可集魚作業,所謂:一水之內,一墩不可以兩拆也。

親自嘗試抱墩的時候,記得網子的開口要逆著水流放,網口才會撐開,搬石頭的時候則要站在順流的地方,這樣原本躲在石堆裡漁獲才會順著水流向網子裡去,抱墩體驗必須配合潮汐,且事先預約配合時節才能進行體驗。 3/27

資料來源:澎湖國家風景區:主題之旅-漁村之旅。

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

組員介紹

組長:
















組員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

主題介紹

主題介紹:勇闖澎湖海底世界
第一週:課程介紹
第二週:建立部落格
第三週:工作分工
第四週:資料搜集
第五週:資料搜集
第六週:資料搜集
第七週:影片拍攝成果
第八週:影片拍攝成果
第九週:
期中考